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安徽监管局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安徽监管局:五个强化 打造“三保”常态化监管机制

  近年来,安徽监管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财政部工作部署,尤其在复杂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财政经济形势之下,采取多项针对性极强的举措,通过五个强化,做实做细“三保”监管工作,着力构建常态化监管工作机制,督促属地切实兜牢“三保”底线。

  一、强化机制建设,夯实监管工作基础。一是明确主要监管内容。确定将加强财政运行与经济发展形势的一体化研究,动态监控县级“三保”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财政收入质量、财政重点民生支出保障情况等作为重点监管内容。二是层层落实责任。综合监管局人员现状,明确岗位,定事定责分片包干。确定专人负责主办岗位,主办处室全处同志共同参与,按照区域分片的方式对口负责若干市县的日常监管工作,日常监管中发现疑点和线索及时转交主办岗汇总,实施处内集中合议,及时明确下一步监管方向。三是灵活选择监管方式。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坚持日常监管、机动核实和实地调研相结合,长期观测与短频快调研相结合,数据分析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综合研测与个案剖析相结合,灵活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监管工作。

  二、强化重点监控,深入剖析“三保”薄弱环节。我局认真分析研判全省财政经济运行特点和县级“三保”政策实施状况,按经济发达、较发达和困难三个维度选择6个县(市、区)作为重点监管县,连续3年印发监管通知,开展常态化监管。在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前提下,围绕地方预算收支、国库库款、重点支出保障、政府性债务等主要数据指标,重点收集县级财政预算收支月报、国库库款情况月报、税收月报、隐性债务化解、暂付款消化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情况等现成资料,建立监管数据档案。同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和过滤,密切关注收入进度是否影响“三保”资金保障、是否存在擅自改变“三保”支出顺序、是否存在应保未保、降低保障标准或脱离实际过高保障等情况,力争通过解剖不同的“点”来反映全省的整个“面”。

  三、强化技术保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我局高度重视监管信息化建设,除利用好财政部统一建设的地方政府债务和扶贫资金信息监测平台外,局领导多次赴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座谈协调,建立起收入监管信息化系统,可动态掌握全省105个县(市、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和社保基金收支、纳税人缴税信息等情况,并通过设置预警指标,对基层财政运行的异常情况进行提示,重点关注“三保”保障是否存在风险,逐步开拓信息化动态监控的新局面。

  四、强化实地监管,调研反馈基层最新动向。我局坚持发挥派驻优势,连续3年对安徽省多个县区开展县级“三保”保障情况专题调研,结合财政部各年度“三保”关注的要点,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与地方财政部门负责人面对面沟通,走进相关股室咨询和收集资料,听取基层财政及相关预算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实地了解县级“三保”运行的全流程,剖析影响县级“三保”的症结所在,督促相关地区统筹安排,明确财政支出优先方向,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需要。

  五、强化协同监管,形成合力。一是“紧抓龙头”。加强与省财政厅的监管合作,全面了解掌握全省县级“三保”保障情况,推进信息共享、政策共商、日常互通、监管互联,共同强化安徽省县级“三保”保障工作监管力度。二是“信息共享”。主动对接安徽省人行、税务、海关、统调等部门,定期收集库款、就业、社保、生产价格指数等与地方“三保”有关数据资料,剖析财政指标与社会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之间的联系,从宏观经济层面强化对地方“三保”保障工作的关注和预警。三是“触及末梢”。注重加强与市县财政部门的日常监管联系,畅通沟通联络机制。疫情期间,我局综合采用电话问询、资料分析等非现场监管方式,加紧与有关市县财政部门联系对接,及时了解县级财政运行状况,第一时间获取基层“三保”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资料,切实掌握疫情对县级财政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四是“掌握上情”。注重向财政部预算司等相关司局的日常请示报告,准确掌握“上情”、及时做好“下达”。确保将中央有关“三保”政策准确传达给基层财政,同时了解掌握财政部关注重点,及时调整下一步监管方向。

附件下载:

发布日期:  2020年10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