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安徽监管局

当前位置:首页>调查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企业 发展困境与出路研究
——以X县Y乡为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近年来,X县Y乡秉持“守好管好用好美丽山水”的乡村旅游发展宗旨,打好“生态牌”“人文牌”,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解Y乡农业企业发展情况及瓶颈难题,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发展举措,春节期间赴Y乡走访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某猕猴桃基地等,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访谈等方式,进行专题调研。 

  一、Y乡农业企业发展成就 

  Y乡地处H市西郊,乡域面积142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优渥,山林面积约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人文资源荟萃,先后荣获全国“生态美”文化旅游名乡、A省生态环境优乡镇、A省特色农业发展乡镇等称号。近年来,该乡着力打造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两山”理论示范地、乡村振兴样板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Y乡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都市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特色村镇,为“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转变为“金山银山”经济价值寻找到一条现实路径,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龙头企业带动。截至去年5月,全乡各类农业经营主体36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示范合作社、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等共有近20家。特色品牌驱动。着力振兴蚕桑产业,全乡现有蚕桑基地1.5万亩,养蚕大户17户,年产鲜茧近百万斤。示范农业拉动。提升农业产业园发展能级,拥有精品苗木基地2.2万亩,各类精品果蔬基地2000亩,稻虾、稻鳖共养基地、大闸蟹、林下土鸡等养殖基地1.68万亩,初步形成以精品粮油、稻虾、蚕桑、苗木花卉、蔬菜瓜果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 

  二、当前Y乡农业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要素制约规模养殖依然存在。 

  近年来,Y乡将生态放在首位,对全乡的5.8万亩山林实行网格化管理。同时,为进一步保护辖区内的淡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在全乡范围内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严格执行“日常巡查、周周统计、月月汇报进度、季度调度结果”的环境保护模式。农业企业相对于工业而言,污染较少,但在实践中,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在环保治理中少不了被诟病,可用建设农用地供给不足。 

  以某养殖有限公司与某猕猴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例,两家公司为一人所开。前者以贩卖鸭苗为主业,后者以有机猕猴桃为卖点,有效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难题实现变废为宝。然而,有机猕猴桃的成熟周期长达3到4年,加之受疫情影响销售市场萎缩,未能产生预期经济效应。企业负责人用贩卖鸭苗反哺猕猴桃种植,但由于禁养、限养等因素,不能继续扩大规模,遭遇发展“天花板”。 

  (二)抗风险能力和品牌竞争力有待增强。 

  农业企业往往具有前期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的特征,有些企业负责人在早期难以准确预判投资金额,容易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在调研中得知,Y乡有些民营农业企业负责人在企业初创期间甚至不惜抵上名下房产,然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然灾害和不可控的病虫害,会极大影响到农业企业的正常经营。 

  此外,由于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较少,一些新兴品牌如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可食生蛋”,还有待市场检验,多数品牌影响力仅停留在局部地域,跨区域的品牌不多。 

  (三)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整合尚不完善 

  文旅产业链具有自身特殊性,主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虽然Y乡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名城风貌、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产业链条上存在“缺链”现象。在吃的环节,有接待能力的酒店或地方土菜馆共有30余家,其中卫生质量好、游客满意度高的约有6家,仅占全部总数的五分之一;在住的环节,全乡现有可为游客提供休息的酒店仅2家,共有床铺30余张,硬件设施均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当下游客的游玩体验;在行的环节,虽然村村通公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本的交通状况,但某些景区旅游路线道路太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全乡共有旅游停车场3个,共可停放车辆120余辆,节假日车流量大,停车场接待力低下;在游、购、娱三个环节,目前多以半日游为主,停留在欣赏田园风光、采摘果蔬的浅层面,缺乏体验式、沉浸式旅游项目,附加值较低,留不住游客,数十万的游客未能转化为强有力的购买力,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四)创新创业专业人才紧缺瓶颈突出。 

  乡村振兴“得人者兴”,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Y乡距离省城H市较近,只有一个小时路程,在“虹吸效应”效应作用下,高学历的青年才俊往往去了H市或者其他城市,而当地的生活条件相对于大都市较差,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高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劳动力都存在短缺现象,缺乏有效的农业技术指导。这就导致面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借力信息化为生产管理插上“科技之翼”等现实问题,无从下手踟蹰不前。 

  三、对策和建议 

  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进万村”行动,通过开展经营性合作、公益性帮扶,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让农民稳定增收,乡村蓬勃发展。为此,本调查组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在“乡企共赢”上出实招,下好发展“一盘棋”。 

  “十四五”期间,Y乡把“产业兴乡”作为核心任务,重点发展旅游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旅游业的核心示范带动作用。值此契机,建议研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立足Y乡的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将自身发展与乡村整体规划、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推动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级。 

  (二)在“优化服务”上谋新招,当好金牌“店小二”。 

  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建立问题收集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农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服务需求,协调帮助解决农业企业实际问题,增强企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充分激发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活力。可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功能和产品,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健全适应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为农业企业提供多渠道、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围绕打造形成产业链,让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合力,让领跑者与接力者之间有效衔接。 

  (三)在“留住乡愁”上亮硬招,打好文旅“融合牌”。 

  当下,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快餐文化成为都市白领等消费群体的生活主基调,打造具有浓浓“乡愁”情怀的特色乡村旅游是吸引他们从城市走向乡村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要注重留住乡村该有的“味道”,要让村村有特色、处处有农家气息成为常态,要重“面子”更重“里子”。发展乡村旅游要注重文化输出,让传统文化从“抬不起头”的自卑,走向“昂首挺胸”。建议适当地打造地方独特的农耕文化的体验项目,既能加大对游客的教育,又可以增加体验感,更加能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目标。 

  (四)在“引才引智”上用真招,筑好引凤“暖心巢”。 

  不仅要实现人才的“聚”和“留”,还需要打造“培养链”“成长链”“使用链”为一体的人才生态链。不断完善乡土人才发现机制,努力在基层发现乡土人才,让乡土人才“浮”出水面,把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奠基工程、动力引擎来抓;从考核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服务发展的积极性,激发人才活力;注重在农村基层一线培养、磨练和重用人才,让乡村人才立足当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附件下载:

发布日期:  2023年0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