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安徽监管局:四个“确保”
护航传统村落保护中央补助资金重点绩效评价工作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中央补助重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对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为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安徽监管局科学谋划、创新方法,扎实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中央补助资金重点绩效评价工作,助力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高质量推进。
一、标准筑基,确保评价体系科学化
召开绩效评价动员部署会,深入学习研究财政部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文件、资金管理办法及绩效评价工作指南,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与评价要求,逐项对指标的分值设定、评价要点、评分规则进行分析讨论,协助构建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工作有章可循、标准统一。同时,结合安徽省山水村落密布、文化类型多元的特点,提前掌握全省传统村落分布、资金分配的总体情况,严格遵循财政部选点要求,综合考量资金规模、任务安排等因素,选取19个中国传统村落作为评价对象,确保评价样本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机制固本,确保评价效能最大化
成立由分管局领导任组长的绩效评价工作组,统筹协调评价工作,强化组织领导与顶层设计,确保评价工作方向准确、高效推进。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评价内容、重点任务、实施方式、时间节点及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流程,理清工作思路,突出评价重点。积极与省级财政、住建等部门沟通协调,印发绩效评价工作通知,畅通信息渠道,全面获取项目申报资料、资金下达文件、项目实施报告等基础资料,建立完备的资料台账,为评价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三、流程革新,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化
优化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书面审核 + 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运用选点调查、访谈座谈、资料核实、问卷调查、对比分析等多元手段,全面客观反映资金使用绩效。首先,系统梳理并收集评价所需资料,对项目申报、资金拨付、实施进度等资料进行全面细致审阅,通过资料审核与座谈交流,初步掌握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依托预算一体化系统,追踪资金拨付使用每一个环节,精准捕捉问题线索,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现场评价选点。其次,通过实地查看项目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查阅建设档案、对比保护前后照片、印证非遗传承证明等方式,与当地居民、项目实施单位和文化保护单位等进行深入交流,全面掌握项目实际情况和产出效益,与资料审核形成交叉印证,综合判定项目建设效益。最后,以资料审核与现场查勘结果为依据,把握佐证材料是否闭环、扣分依据是否充分等原则,对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项打分评价。注意充分征求被评价单位意见,反复核实数据和对方的反馈意见,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使评价结果既严尺度又有温度。
四、价值引领,确保资金政策长效化
严格落实财政部集中审理机制,对照统一问题定性口径,对绩效评价报告和指标分值进行集中梳理,严格把控赋分规则,及时补充完善佐证材料,确保评价结论经得起检验。同时深入分析评价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归纳总结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完善政策、优化管理、注重文化传承等层面入手,以反哺政策优化为目标,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让文化遗产保护从政府主导向价值引领转变,为健全传统村落保护资金管理长效机制、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